新华每天电讯时至9月,各地高校马上开学。然而在浙江,今年的高考考试好像仍没有结束——一些中学对于高考考试“状元”的争夺战几乎白热化。
据《中国年轻人报》报道,浙江今年有四所中学在宣传中称本校出了高考考试“状元”。除去并列第一如此的特殊状况,文理两科只可能有两个1、,何以出现四所学校争推“状元”的状况?这所有,都来自于所谓“裸分”和“加分”的差异……
让人哭笑不能的“状元”之争,反映了高考考试加分政策什么样的尴尬?一些学校尽心竭力进行“状元”宣传的背后,隐现什么样的“状元情结”?
文理科状元“成双成对”
6月23日晨7时多,浙江绍兴县鲁迅中学在学校网站上刊出特大喜讯:我校沈凌波同学以709分的高分获2009年高考考试浙江文科状元,特向全县父老报喜!
紧接着,浙江另一所中学——新昌中学分别在学校大门口与学校外网上精心制作了一份2009年高考考试成绩光荣榜:陈昱嘉同学以实考成绩703分的高分获全省高考考试文科状元。
为什么会同时出现两个文科状元?《中国年轻人报》道出了其中的细节:
假如依据“加分”后的成绩排名的话,沈凌波以709分成为全省文科状元,而陈昱嘉则以703分排在探花地方。
假如依据“裸考成绩”即考生的高考考试考试成绩排名的话,浙江今年高考考试文科“裸分成绩”最高分是703分。沈凌波的文科“裸考成绩”为689分,另20分是以“三模三电”项目之一的无线电锦标赛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获得的高考考试加分。
无独有偶的是,理科状元也出现了两个不一样的版本。
杭州外国语学校在学校网站上宣传该校唐聿稢同学考了768分,是全省高考考试理科成绩最高分。唐聿稢的成绩包括因学科竞赛获奖而加的20分。他的“裸考成绩”为748分,低于台州第一中学考生王宁川的752分。据浙江高考考试“状元榜”显示,文科1、、2、的高考考试成绩被加了20分;理科前三名中,位居第一的也是一名成绩被加了20分的考生。
大家不禁感叹,高考考试加分者占了“状元榜”半壁江山!由此,今年风波持续的高考考试加分政策又有了新的议论焦点。“裸分状元”“山寨状元”等新词也应运而生。
状元之争何以吸引眼球
今年可以说是高考考试加分政策“狼狈不堪”的一年。先是重庆一考生因民族成分造假被北大弃录,由此揭开了查处“重庆多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骗取高考考试加分”的序幕。接着“浙江慈溪航模加分考生多来自势力家庭”的消息,又拖了高考考试加分政策的“后腿”。《东方早报》说,当加分政策沦为少数人的工具时,它就背离了规范设计的初衷。
教育资源是公共范围的共享资源,在目前教育资源很稀缺的大环境下,任何一项教育政策的落实都牵动着公众利益的“敏锐神经”。政策落实中一旦出现不公平就会让其原来的善意变味,最后失去民意基础,惹来公众的质疑声音。
此次浙江高考考试“裸分”状元和“加分”状元之争引起全国舆论的关注,反映出大家对于高考考试加分政策的疑虑还比较重。“状元”之争的背后,是大家对公平陷入迷思、规则发生异化的担心。而这一点,才是公众关注“裸分”状元和“加分”状元之争的根本缘由。
“状元情结”为什么难挥去
除去觉得“加分不公”以外,此次浙江高考考试“裸分”状元和“加分”状元之争,也反映了一些学校挥之不去的“状元情结”。归根结底,争的可能是“状元”带来的经济效益。
对此,《南方日报》的评论直接点出了问题所在:“状元”之争,实质是社会上盛行着的“眼球经济”在本应“追求久远、需要冷静”的教育范围的投射。而这种“眼球经济”的投射背后,则是利益之争的影子。
对学校而言,“状元”的出现意味着出色生源的吸纳、出色教育资源的获得、甚至包含择校费的提高……换句话说,“状元”之争承载的是“状元”经济的命题。此次浙江几所学校对于“状元”的穷追不舍,就像《青岛早报》的评论所说,是由于学校愈加“清醒”地认识到,“状元”可以转变为经济利益。
从这个角度看,与其说这类学校是在争高考考试“状元”,倒不如说是在争高考考试“状元”称号带给他们的种种好处,可以说都是利益惹的祸。